从“因岗设人”转向“因人设岗”,看中海博如何探索志愿者管理新模式
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(以下简称“中海博”)由交通运输部和上海市政府历时五年筹建而成,于2010年7月5日正式对外开放,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中国首家国家级航海博物馆。2020年11月20日,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,中海博荣获“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”称号,这个荣誉全面肯定了中海博丰富多彩、形式多样、效果突出的精神文明创建成果,其中,蕴含中海博特色的志愿者工作更是吸引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目光。
中海博完善志愿者管理制度、优化团队构架,从传统的“因岗设人”向“因人设岗”转变,每位志愿者严格通过报名、面试、注册、培训、试用和考核等环节,都能有与之相匹配的服务岗位。中海博建立了“5+X”机制,将志愿者团队分设五大组:讲解服务组、引导咨询组、活动协助组、特色专长组和专业指导组,由志愿者担任组长和副组长,每组下设若干“小分队”,服务内容涵盖了日常运营的各环节。
赤子之心,专业情怀。中海博的志愿者人群范围越来越广、层次越来越高、年龄越来越轻。讲解服务组中大部分是高学历的专业人士,基本实现展区区域讲解全覆盖,正全力开拓“全程讲解、多种外文讲解、专题讲解和情景讲解”等多种免费讲解形式,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讲解需求。“衣羊船长”胡月祥曾当过船长,是网红,有着众多粉丝,一些观众知道他在中海博当志愿者,常常慕名前来,听他讲解、同时请教专业的航海知识。
博物馆讲解
专业特长组大部分来自港航领域的专家、教授、远洋高级船长、轮机长、引航员和验船师等,他们能对其他志愿者和博物馆讲解员进行培训、提供给中海博研究人员专业的帮助。2018年开始,中海博打造了“航海文化进社区”品牌项目,邀请8位高级船长、政委担任志愿者一道走进上海社区,以亲身经历讲述航海生涯中所见所闻的生动故事,广受社区居民好评。
博物馆遇见系列之遇见船长
薪火相传,生生不息。志愿精神,只有得到传承,才能历久弥新,散发出动人的光芒。中海博落实好“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”的精神,将集中培训、带教培训、专题培训常态化,形成带教老师制度,让志愿者将专业所长、服务精神传递给更多的有志之士。如,特色专长组聚集了文案撰写、排版设计、外文翻译、摄影摄像、视频剪辑、图片处理等专业人员,他们通过微信群搭建了更多、更高的平台,使志愿服务摆脱时间、地理上的束缚,让远离博物馆、外省市或身居国外的有志者也能参与其中。
特色专长组
心之所向,素履以往。中海博致力于打造平等的博物馆,坚持多元和包容,为更多的志愿者提供奉献和服务社会的平台,也为观众提供更加温馨和便捷的服务。活动协助组下设7个小分队:船模、策划、绳结、桌游、手工、书绘、综合小队,他们不仅是团队中多面手,也是突击队,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中海博的社教活动、文创商店、大型赛事、开放服务的各环节。2020年国庆长假期间,面对不断增长的观众量,志愿者们积极响应,共有104人次提供增援服务,为观众提供检查二码、监测体温、信息登记、文创宣讲、客流疏导、便民服务等各类馆内外志愿服务,与中海博工作人员肩并肩战斗在一起。
串珠活动交流体验
自2010年中海博向社会公开招募第一批志愿讲解员开始,迄今为止共有注册志愿者累计超过800人,每年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约1.6万小时,中海博多次获评“上海市志愿者优秀服务基地”。
志愿者在便民服务岗提供观众服务
中海博不仅有一支高素质的馆外志愿者,在馆内,全体员工100%成为注册志愿者,并以馆内团员青年为主要力量,成立一支超过40人的“蓝海星”青年志愿者服务队,以“四化”建设开展各项活动,担当时代赋予的责任。
蓝海星”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成立大会
常态化。中海博每年制定具体方案,精心组织实施,把志愿服务活动与创建全国文明单位结合起来,长年开展“助力春运、亲情关爱、航海文化服务、文明秩序维护、公益清洁海滩”等活动,形成常态化格局。
交通志愿活动
公益清洁海滩
专业化。他们定期培训、定期考核、定期上岗,做到“人人能讲解、个个善讲解”,设立“团青示范岗”,建立“金牌讲解组、冲锋研学组”等,培养高质量的志愿讲解、志愿服务队伍,在日常讲解、研学等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。
青年团员在讲解
项目化。“蓝海星”团队着力打造了四大类精品志愿服务项目:参与“7.11”中国航海日、国际进口博览会“文明乘车迎进博”主题服务项目,做好对市民乘车规范、疫情期间佩戴口罩的宣传引导,助力上海重大活动期间交通的安全、稳定、有序;开展“蓝丝带行动”项目,为自闭症儿童等特殊群体设置“为爱打call”等活动,体现中海博的责任担当;“青年往社区走”项目,为居民举办展览、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传、爱老敬老等活动,促进青年在服务社区中成长成才;“星愿成海”捐书公益项目,联合挪威驻沪领事馆及上海市相关图书馆等机构,对接援助湖南平江、山东莱芜等地小学,帮助当地建设图书馆。
“蓝丝带行动”项目
模范化。“蓝海星”队员牢记习近平总书记“与祖国同行、为人民奉献”的指示精神。2020年,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本来的工作节奏,“蓝海星”队员及时开展“啄木鸟在行动”“为奉献者奉献”等主题活动。他们冲锋在前,挺身而出奔赴G2花桥收费站道口防疫第一线,不分昼夜、近距离接触各类来沪人员,努力为保障上海这座城市的安全奉献微薄的力量。他们为隔离在家的邻居买菜送药,帮助居委会接听电话抚慰人心,在寒风中为市民测量体温……哪里有需要,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,无私无畏地传递着爱与暖、散发着光与热。
奔赴道口防疫第一线
《诗经》有云:“沔彼流水,朝宗于海”。一个志愿者,是一滴水珠;无数志愿者,汇成浩瀚大海。这样的海,可以改变风的走向,可以决定水的流速。这风,是文明新风;这水,是中海博文明的进程。
作者为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党委书记 张东苏
资料来源: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
湖南省博物馆遇上茶颜悦色,这个联名我实名制心动了!
结合当地考古成果,“三国志”文化展亮相吴中博物馆
融合绘画鉴赏与手账特色为一体,2021年《天博周历》来啦!
近80人齐聚中国高校博物馆馆长论坛,探讨后疫情时代博物馆的发展
回顾 | 2020儿童博物馆教育研讨会:发布全新伙伴计划和系列研究成果
从线下到线上,数字技术可以怎样重塑博物馆?
“第十八届全国文物修复技术研讨会”在京举办
《博物院》2020年第5期目录
线下课程难以开展,英国博物馆学课程如何适应疫情?
国办发文:博物馆等场所应为老年人参观提供便利
北京拟立法鼓励历史建筑引入博物馆等功能